与传统减水剂复配: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由人工设计,多为"梳状"或"树枝状",其分子主链上接有多个有一定长度和刚度的支链,在主链上也有能使水泥颗粒带电的磺酸盐或其它基团,一旦主链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后,支链与其它颗粒表面的支链形成立体交叉,阻碍了颗粒相互接近,从而达到分散(即减水)作用。
传统减水剂(木质素磺酸盐,萘磺酸缩合物,磺化三聚氰胺等)的分子均为线状结构,一旦分子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,分子磺酸盐基团使水泥颗粒表面带电,形成电场,由于带电颗粒互斥,使颗粒在介质(水)中分散,从而达到减水作用。二者有效成分比例不同,分子量相差大,如共同使用,会产生不良反应,致使混凝土不具工作性。
与缓凝剂复配:由于萘系等减水剂坍落度损失大的原因,以往的减水剂往往采用复配缓凝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缓凝剂多种多样,与聚羧酸减水剂的适应性也不##相同。其中,柠檬酸钠就不适合与聚羧酸系减水剂进行复配。它与聚羧酸系减水剂复配不仅起不到缓凝作用,反而有可能引起促凝,且柠檬酸钠溶液和聚羧酸系减水剂的互溶性也很差。
而同为萘系减水剂缓凝改性成分的糖类缓凝剂,主要是葡萄糖酸钠,同聚羧酸系减水剂复配就具有良好的操作性,其缓凝效果好,在掺量适宜的条件下还有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的作用。与消泡剂,引气剂复配。
在混凝土结构中,并非所有的气泡都是有益的,一般认为泡径小(10~100μm),分布均匀,构造稳定的气泡是有益的气泡;反之,泡径大且尺寸不一,不均匀,不稳定的气泡就是有害气泡。
因此工程上常利用消泡剂和引气剂来调节混凝土内部孔结构(即气泡)的数量和质量,从而达到改善混凝土某些性能的目的。采用"先消后引"技术对聚羧酸减水剂进行处理可取得明显的效果。但并不是每一种消泡剂,引气剂都适合与聚羧酸系减水剂复配,在使用时应多加注意。